preloader image
《聚焦》|神父侵犯儿童逍遥法外30年,大众沉默的背后是什么

《聚焦》|神父侵犯儿童逍遥法外30年,大众沉默的背后是什么

《聚焦》这部电影在豆瓣的评分8.8,获得第88界奥斯卡最佳影片奖。豆瓣评论里,住在波士顿的网友评论说:在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时候,全场白人老头老太最后鼓掌认真得不行。

01 电影故事来自于真实的事件

波士顿环球报的总编辑马蒂·巴伦上任伊始,发现环球报的销量逐年下滑,他决定做些什么来改进报纸销量日益下滑的境况。他注意到了法律专栏上一则“神父涉嫌卷入性侵丑闻”的报道,当他准备做更深入的调查时,却被告知法官已经封存了法庭现场记录,巴伦马上意识到,他所面临的会是一则真正的大新闻!

他开始指派罗宾森和他的团队,紧跟这桩案件,挖掘背后的故事。

调查的结果让人震惊:这位牧师在6年的神父生涯中竟然性侵过130名多名男童!更让人意外的是,他的事情并非没有曝光,可他却在被曝光猥亵年轻教友后仍继续保留原来的神父工作达30年之久。

随着调查的深入,有证据表明教会高层对神父性侵男孩的事情早已知悉,性侵案件不是发生在波士顿一地,这个被控告的神父一人身上。波士顿之外,全世界有天主教的地方,都有类似的事情在发生。

教会上层对此心知肚明,他们对这些神职人员采取纵容的态度:当有受害人通过法律来寻求正义的时候,他们一方面对受害人施压,一方面对他们进行赔偿,对于那些犯下罪行的神职人员,没有任何惩罚,只是将他们从一个地区调往另外一个地区。

天主教的势力渗入法律界,通过宗教的影响,影响着法官的判决,他们藐视法律的权威,违规拿走封存的法律文书。宗教的势力渗入政界人士,信教的官员成为他们调查道路上的障碍。

通过报社“聚焦”小组的辛苦努力,他们挖掘出事情的真相:神父性侵儿童,不是无良牧师个体行为,是天主教的系统出了问题,这类事件不仅发生在波士顿,它发生在全世界天主教区。

在神父侵害少年的这个事件里,真相的掩盖不仅仅因为教会的故意隐瞒,还有更多的知道真相的沉默者,他们的沉默让事情一直发展下去。

02 大家都是沉默的知情者

1976年波士顿警察局,单亲妈妈带着被神父伤害的孩子去报案。一个小报的记者闻讯而来,被警察轰走,助理检察官匆忙赶到。年轻的警察疑惑地问岁数大的警官,检察官来了,神父被传讯,所有报社都会蜂拥而至,怎么保守秘密?岁数大的警官嗤之以鼻,哪儿来的传讯?

调解室里,主教在劝说可怜的单亲妈妈:“希拉,你也知道教会为社区做了不少贡献,不过我以我个人名义向你保证,会让神父离开教区,这种事绝不会发生了......"

一件神父性侵儿童的案件,在警察、检察官、主教等人的掩盖下,消失得无影无踪。

2001年,波士顿环球报新来的总编马蒂·巴伦对报纸的逐渐下降阅读量不太满意,为对抗互联网的冲击,他希望他们的报纸对能为民众提供更重要新闻,相比互联网,报纸是一个获得更重要新闻的途径。

波士顿环球报的专栏刚刚报道了一篇报道,一名牧师在过去30年间,在服务的6个教区,侵犯了80名儿童。受害人的律师声称他有文件证明劳主教在15年前就已经知情,但是主教却对此事置之不理,他提供的这些文件却被法院封存。

总编马蒂·巴伦认为这个事件对本地民众来说是一件重大事件,他们应该去查阅这份被法院封存的文件。有编辑提醒总编,如果去干这件事,那么会被教会认为他们报社向教会宣战,是起诉教会。

总编马蒂·巴伦坚定地说,他们只是查看文件,如果教会这样认为的话,那就让他们这样认为吧。

事情进展很不顺利。除了起诉教会的部分受害者愿意发声,大部分的受害者不敢发声,小时候因为耻辱感不敢告诉别人,等长大了却又过了诉讼时效。他们的亲人朋友不仅不能提供支持,反而成为他们对外发声的阻拦者。

起诉神父的受害人律师不愿意搭理他们;曾经代表受害者与教会协商的律师与他们虚与委蛇,对关键内容丝毫不透露;教会的代理律师,作为编辑的朋友也是劝说他们收手……

在“聚焦”团队成员的执着挖掘下和逼迫下,那些律师告诉记者,早在几年前,那些证据就给了报社,但是报社没有做任何报道。负责”聚焦“团队的编辑,也发现在多年前他负责的栏目报道过这样事件,但是没有了后续。

受害者和家属、律师、记者、警察、法官、主教等等在这件事情里都是知情者,却都成为沉默的人。

是什么原因让大家成了沉默的人?我们可以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。

03 沉默背后的心理机制

大众的沉默,有一种心理理论可以用来解释背后的原因,

沉默的螺旋。

1973年,在德国大选及一系列舆论调查之后,伊莉莎白·内尔—纽曼发表了《重归大众传媒的强力观》一文,宣称大众传播在影响大众意见方面仍能产生强大的效果。

纽曼发现,大多数人在用自己的态度做出选择时会有一种趋同心态,当个人的意见与其所属群体或周围环境的观念发生背离时,个人会产生孤独和恐惧感。于是,便会放弃自己的看法,逐渐变得沉默,最后转变支持方向,与优势群体、优势意见一致。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优势意见强化抬高、确立为一种主要意见,形成一种螺旋式的过程。

“沉默的螺旋”指的是这样一种现象:对于一个有争议的议题,人们会判断自己的意见是否属于“多数意见”。当人们感觉自己的意见属于“多数”或处于“优势”的时候,会倾向于大胆表达这种观点,当发觉自己的意见属于“少数”或“劣势”时,如果是公开的场合,他们会为了防止“孤立”而保持沉默。

我们需要对事件的背景做些了解。波士顿是马赛诸塞州的首府和最大城市,1820年代,由于第一波欧洲移民潮的到来,波士顿的人口构成开始发生戏剧性的变化。大批爱尔兰人和意大利人移居该市,将他们的罗马天主教也带到这座城市。截止至2013年,天主教是波士顿最大的宗教团体,从20世纪初起,爱尔兰人开始在波士顿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,肯尼迪家族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。

从《聚焦》这部电影中,我们也可以看到,天主教的权利不仅渗入上层,在社区建设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。

神父是非常受社区民众爱戴与尊敬的,那些孩子,特别是穷人家的孩子,会因为神父的一点关注而兴奋不已;记者、律师、警察、法官等等都默认教会的特权。

在那样的环境下,对个人保持沉默是一件更安全的事情。

04 重要的不是指责,而是改变

波士顿环球报能对天主教神父性侵儿童事件深入报道,最主要的原因是从外地空降过来的主编,不被当地环境文化影响,不怕孤立,坚持自己的想法。

“沉默的螺旋”产生的理论基础是大众“害怕孤立”这一社会心理因素。

作为知情的沉默者,当事件被揭开的时候,也是被人责难之时。

影片中,当事情已经水落石出,报社准备报道的时候,主编问“聚焦”的编辑,他是否可以让他的线人帮更多的忙?编辑回答有些麻烦。

聚焦小组内的成员和他的上级都开始谴责这些律师,助纣为虐,没有道德。

编辑反问,那我们呢?几年前我们就收到很多线索,可是我们都做了什么?只是一个简单的报道。

当大家都身在局中的时候,谁能保证自己不是那个沉默者,这是人性和社会共同结果。

重要的从来都不是对过去的指责,而是对未来的改变。

主编总结:有时候很容易忘记,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黑暗中摸索,突然间灯亮了,每个人多少都会面对这些责难,重要的是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是重要的。

特别声明: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。如有关于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。

Copyright © 2088 下一次世界杯_世界杯巴 - xbpifu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