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reloader image
刘备一生有两个致命缺点,不但害了关羽张飞,而且也无法一统天下

刘备一生有两个致命缺点,不但害了关羽张飞,而且也无法一统天下

当时,刘备已经在川蜀之地,并且与刘璋发生交战,而且军师庞统意外身死,刘备一向没有兵略的刘备,他只有请出诸葛亮,让诸葛亮为他拟定战略,不然刘备根本没有办法打赢刘璋。那么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,留下谁来驻守荆州?刘备思来想去,最后留下关羽把守荆州,而让张飞、赵云、诸葛亮等人前来支援自己。

在拿下成都之后,刘备依然让关羽独自镇守荆州。可以说,在刘备心里关羽的地位是要高于张飞、赵云等将的。毕竟,张飞曾经丢过徐州,关羽虽然投奔过曹操,但是那也只是被逼无奈。让关羽镇守荆州似乎是最佳的选择,但是刘备却忽视了一个问题,那就是关羽的性格,在历史上关羽的评价其实并不好,大多数史学家,包括三国时期的名士、官员对他的评价都是,“刚而自矜”,虽然善待士卒,但是却骄于士大夫。

最关键的是关羽这个人,不会搞联盟。关于这一点,关羽似乎还不如吕布,吕布当年走投无路之时,还不忘与刘备称兄道弟,希望有一个安身之所。而关羽呢?当年跟随刘备打了败仗之后,他情愿战死也不愿意投降曹操。这能说明什么?在关羽的眼里,只有他自己,根本看不起任何人。包括,曹操。

试问像这样一个不懂战略,不懂大局的人,他又怎么可能守得住荆州?所谓大胜靠谋,小利在势!而关羽当年,“单刀赴会”不就正好体现出了他,毫无谦虚精神、刚而自矜的性格特点了吗?当时鲁肃还在世,对待盟友关羽尚且像对待仇人一样,试问孙吴又岂会真正拿关羽、或者是刘备是盟友?

当年,诸葛亮所提《隆中对》,的战略前提是,“东和孙氏,北拒曹操”,其大的战略格调非常明显,那就是主要对付曹操。而对于东边的孙权,只要搞好联盟关系就行了。但是关羽呢?数次想以武力欺压孙氏,当然了最终关羽也遭到了孙吴的袭击,孙吴有此行为其实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。

一方面对于刘备来说,他不是不知道关羽的“刚而自矜”的性格特点。但是即便如此,刘备还是让关羽硬扛,这无异于是为丢掉荆州埋下了伏笔!关于这一点,诸葛亮也是非常无语的,早在诸葛亮离开荆州时,就再三强调荆州的重要性,希望关羽可以东和孙权,如此便只防御曹魏就行。

但是后来关羽却是数次与孙权交恶,而且当孙权替其子向关羽求婚时,关羽却大骂了使者,而且连同孙权都骂了遍!《三国志》记载:“先是,权遣使为子索羽女,羽骂辱其使,不许婚,权大怒。”,关羽辱骂使者、还有孙权,这一点是完全不道义的,即使是不愿意,也不能如此对待孙权还有使者,毕竟这个时候孙、刘仍然是联盟关系。

倘若你处在孙权的位置,你会怎么想?肯定是要找机会收拾关羽,替自己找回面子,再者孙权的地位并不差,退一万步讲,就算关羽和孙权联姻也不会丢关羽的面子。如此一来,反而促成了诸葛亮的《隆中对》战略,只可惜关羽对待盟友不讲方法、谋略,仍然是义气用事,最终导致荆州被孙权袭,连最后的三郡之地也被孙权拿走。

荆州丢掉之后,对于刘备来说,他只能从路途遥远的汉中出兵、经过秦岭、等难走的山路,才可以挥兵长安,如此一来时间成本至少要翻倍。如果,荆州的南郡、武陵还在,那么川军的军粮物资便可以从这里直接运往汉中等地,而且荆州方面也可以出兵攻打襄阳等地,与川蜀并肩作战。

当然,如果盟友关系还在,孙氏还可以直接从建业、等地攻取曹魏汝南、寿春等地。如此一来,大业便可期。

很可惜,刘备却是让性格刚强、不会搞盟友关系的关羽去镇守荆州。这相当于是自毁一臂,刘备这辈子想要一统天下,恐怕是不太可能了。

其实,从刘备让关羽镇守荆州,还有在关羽死后鼎力伐吴这两件事情上来看,刘备这个人也有两个致命缺点。刘备的这两个缺点相比他善于团结内部人士的这个优点相比起来,那是致命的!

刘备有什么缺点?很简单,从刘备支持让关羽镇守荆州来看,他主要的依据是什么?是什么让刘备以为关羽可以守住荆州?很简单,刘备的处理依据就是“感情用事”,众所周知,刘备与关羽、张飞,桃园三结义,他们之间的情分如父、如兄。

而在荆州的把守问题上,刘备让关羽镇守,其实很大成分是利用了私人感情。毕竟关羽忠义无二,又是自己的结拜兄弟,在刘备看来他至少是靠谱的。或许他的性格有些刚猛,但是他是一个不二的人选。

其实可以看一下,刘备最开始让张飞守徐州,而张飞丢徐州。后来又让关羽守荆州,又丢荆州。这能说明什么问题?刘备其实根本没有看清楚自己的这两个哥们儿,他们到底适合干什么样的工作?换句话来说就是刘备根本没有把关羽、张飞用到刀刃之上。这才导致了这么尴尬的结果,总体说起来,刘备他这个人过于感情用事。

反观曹操、孙权,他们绝对不会像刘备这样,“用人唯亲”,其实是大忌。你看曹操的四方边关大将,他们之中还有两人是刘备的相识,一个是田豫,一个是牵招。而孙权,更是以才任之,绝对不会搞小灶,走关系。

而刘备的另外一个缺点就更严重了,从刘备执意东征来看,刘备这个人是感情用事到了极点,同时他还分不清楚“主、次矛盾”,什么意思呢?

很简单,当时川蜀从大臣,包括:诸葛亮、赵云、秦宓等都建议这个时候不要伐吴。特别是有“儒将之风”的赵云,也苦口婆心的劝说刘备,当前大敌仍然是曹魏,而并非是孙吴!如果征服了曹魏,那么孙吴就不在话下!赵云这员猛将,他一般不会发言,但是一旦赵云说话,那就是刘备有较大的过错了。

只不过,刘备当时并没有听取赵云、诸葛亮等人的劝告。执意为关羽报仇,而且基本是动用了举国之力去讨伐孙吴。

为关羽报仇实乃是小,然而举国东征乃是刘备分不清主次矛盾的具体表现。同时,刘备伐吴也直接违背了《隆中对》战略。总体说来,刘备的做法只会让曹魏痛快。俗话说:“君子报仇,十年未晚!”如果,刘备全心对付曹魏,那么在事成之后,孙吴又岂会不臣服,到时候要怎么处理孙吴,还不是他刘备说了算吗?

刘备,感情用事,因私废公,是极其不划算的。

不过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刘备可以把势力复杂的蜀汉管理得踏踏实实,这也足以证明刘备这个人是特别会团结内部人才的。这也是刘备可以打下一片天地的根本原因,只不过刘备的格局眼光虽然在庞统的带领之下有所见长,但最终还是无法更进一步突破!

不听众臣建议,错误任用关羽、实乃是导致川蜀第一个被灭亡的根本原因。而刘备对于蜀国的灭亡,他是要负主要原因的。换句话来说,荆州的丢失刘备至少也要占一半的责任。

刘备感情用事,分不清主、次矛盾。是造成刘备无法统一天下的根本原因,如果当时刘备听取诸葛亮、赵云等人的建议,首先解决和曹魏的主要矛盾,我想三国历史定将改写!至少来说,川蜀的历史绝对会有所改变。

刘备执意伐吴,诸葛亮,赵云虽然有所劝止,但是最终却无法让放弃伐吴。实乃是无语至极,特别是对于诸葛亮来说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Copyright © 2088 下一次世界杯_世界杯巴 - xbpifu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友情链接